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壹週刊 - 1181 - 壹樂也

 

插圖: MEILO SO

壹樂也

壹樂也

2012年10月25日

日本政府購島,引發釣魚島事件,城中反日情緒高漲,今晚路經銅鑼灣,見迴轉壽司店還是大排長龍,香港人最現實,反歸反,吃照吃。
「我要是能天天吃日本菜,就發達了。」小朋友說。
是的,日本料理的確美味,看大理石花紋的神戶牛肉,北海道蟹和海膽,九州的河豚,沒有一樣不引人垂涎。

「不如搬到日本住吧。」小朋友又說。
這念頭我也有過,曾經想在東京築地附近的月島買間六十年代式的木屋,或者在大阪黑門市場旁邊來個小公寓,天天逛,看見什麼新鮮的就買什麼回來煮,是多麼美妙的一樁事。
不過,我曾在日本居住,而且一住就是八年。那段時間的飲食好嗎?經濟條件不佳時,還是別做這個夢。話說回來,那什麼地方都是一樣的。
即使富有,日本也不是一個適合長居的國家。第一,你請不到家政助手,什麼東西都要親自做。雖然刺身、和牛、水蜜桃是好吃,始終變化不多。

一般人的生活還是貧苦的,重稅、交通費貴、水電費高昂、連倒垃圾,也要花錢。所以家庭吃的,來來去去不過是烤三文魚的早餐,中午時間來碟咖喱飯,晚餐雖然志在喝酒,但餸菜只是些毛豆、難吃到極點的香腸,最多烤幾串雞肉,最後來一碗拉麵收場。
為了節省,家庭主婦最常做炸粉團,日本人稱之為 KORROKE,丈夫會埋怨的道:「今天也是 KORROKE,昨天也是 KORROKE。」
所謂 KORROKE,是來自法語的 CROQUETTE,通常是把薯仔壓爛,捏成丸狀炸出。當然有些是用肉碎的,不過日本人做的通常只是一團麵粉,是天下最難吃的東西。
大概因為日本基本上是一個吃魚的國家,對於肉,還是賣得很貴的,經濟沒有起飛之前,能吃到肉已經算是幸福,我那些日本同學整天向我訴說:「好想吃肉呀。」

當年,日本人不會吃豬腳,賣得極便宜,二十円一隻,我就買了一大鍋拿去紅燒,請他們吃一餐飽,不然就是買便宜的碎肉包餃子,數十年後,遇到舊友,還是懷念那餃子的味道。
國家富有,才開始什麼都吃,連外國的名餐廳也給日本人引進到大城市裡,數十年前學校附近有家越南料理,是一個住過越南、娶了一個當地太太回來的日本人開的。我們已驚為天物,一有錢就去光顧,看到用醋浸的指天椒,沒有其他餸也能連吞白飯四五碗,那指天椒的香味,非筆墨能夠形容。
當年韓國菜是唯一能普及的外國料理,日本的韓國人還是很多的,燒牛肉不是大家吃得起,就鹵煮起內臟來,什麼牛腸、牛肚、牛肺煮成一大鍋,加極重的辣椒粉,吃得大汗淋漓。以為吃了這些力量產生,叫為荷爾蒙, HORUMON,其實這個名字來自丟棄物 HORUMONO。

在日中國人沒韓國人多,但當年到處也可見中華料理,是日本人學了幾招散手就去開的,他們已把中國菜改良,以為凡是勾芡的食物就是中華料理,每每在飯上弄得一大攤漿糊,叫為天津丼。吃中華料理,為的只是便宜。
西餐更是難吃,用番茄醬,炒個飯,蛋漿煎過來包,稱之為奄姆飯 OMURAISU,裡面一點肉也沒有,他們做得最好的是改良了外國的炸豬扒,叫為 TOKATSU。但一般炸物,像他們的炸蝦,也都是吃完全口粉漿而已,高級的是天婦羅,非人人吃得起。
在家裡吃得豪華的,是鋤燒 SUKIYAKI了,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鋤燒鍋,放在桌上,用煤氣來燒,牛肉也是在超級市場買到的次貨,而且就那麼幾片,其他是大量的豆腐、粉絲和長葱之類的配料,下很多糖,非甜死你不可。
壽司也不是大家吃得起,領到薪水才光顧一次,通常吃的是在超級市場買到的紅色 MAGORO,或者是當造的鰹魚、沙甸等,買一些回家享受。
作為遊客,當然可以到那些什麼迴轉壽司店去吃個飽,但吃三天,也就生厭,牛肉、豬扒、拉麵、蕎麥麵,都是這個道理,讓你吃兩三個月吧,住上一年半載的話,你一定急不及待逃回香港了。

還是住香港幸福,主要是交通方便,各國運來的食材隨時買到,也因為香港人拼命工作拼命吃,花得起錢來買,所以什麼貴食材都能在市面上出現,做起異國風味的菜來,也能做得正宗。日本台灣等地就沒有這個條件了,當今雖說大陸各城市的人也富貴,但食物的進口,還是管束多多的,還擔心吃到地溝油呢!
除了日本,在外國住得下去的還有法國,食物之豐富也是驚人的,但來自東方的,畢竟少。意大利倒是可以考慮,他們吃麵吃飯和我們的風俗相同,食材也新鮮,在法國吃飯,三天下來,就想吃中國餐,但意大利不會發生這現象,還是意大利好。不過,當你想光顧一下中國餐廳,那可慘了,全都是溫州人開的鋪子,沒有一家像樣,沒有一家好吃的,還是住香港好。

蔡瀾

(蔡瀾)

壹週刊 - 1181 - 壹樂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