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壹週刊 - 1232 - 時事 財政危機透射希望(2013/10/17)

 

壹觀點

財政危機透射希望(2013/10/17)

十月十七日死線前夕,美國參議院民主、共和兩黨雙雙放出風聲,有望提高借貸上限,避過支付不了國庫債券利息而破產之劫。然而「提限」跟預算是兩碼子事,一日國會未通過預算,財政危機便未真正解決,八十萬聯邦公務員也就復工無期。

年來美國不斷爆發財政危機,在內則威脅經濟復甦,在外則動搖國際金融市場;那又豈是第一經濟大國應有的修為?較諸其國力,美國的國債規模未算沉重(約為 GDP的 100%,水平不及日本的一半),何以卻不斷爆發財政危機?
一言以蔽之,兩趟世界大戰加上越戰及伊拉克戰事導致軍費大增,而社會福利的花款愈來愈多,財政由是長期入不敷支。面對此番局面,信奉「大市場、小政府」的美國人於是設計出種種辦法試圖拑制開支。財政危機愈益頻密,正是拑制開支的措施在發功。

這些拑制開支的努力非自今日始。美國的憲政架構早已體認到在民主體制下,為了拉選票,政客先天便有個開空頭支票的傾向。為了防止財政釀出亂子,打從立國便設計了個國會參眾兩院跟總統三方制衡的機制。可是三者皆由民選產生,要杜絕政客請客,納稅人買單的歪行又談何容易?
及至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舉債應付大幅飆升的開支,美國人更意識到此風不可長。故此便在 1940年立法,設立借貸上限(半個世紀後丹麥追隨其事,是美國之外唯一設有借貸上限的國家)。上限一到,未得參眾兩院同意,不能提高。儘管上限之設未能拑制開支,(從 1940年至今國債已膨脹了 315倍!)每當鬧出危機,「提限」之議有助喚醒民眾,正視入不敷支的後果。

即以 1979年爆發的「提債」危機而言——那一趟美國未能如期支付四億多美元國庫票據的利息而「技術性」破產——便刺激共和黨在 1985年開展「保護納稅人承諾」( Taxpayer Protection Pledge)運動,透過要求該黨議員拒絕支持任何加稅法案,藉此堵截財源,拑制開支。
至今差不多所有共和黨議員已簽下承諾,以致國會屢屢無法通過預算,迫使奧巴馬在 2011年接受包含「硬性自動削減開支機制」( sequester)的《限制預算法案》( Budget Control Act),形同從此將開支凍結在該年的水平。
這個緊箍咒可阻止不到奧巴馬肆意推行勢將進一步增加開支的全民醫療保險,由是觸發這一趟的危機。連場角力,「大市場、小政府」的信念非但沒有給殺下陣來,反而架起重重掣肘令擴張開支舉步維艱。美國有望把政府的規模局限下來了。

壹週刊 - 1232 - 時事 財政危機透射希望(2013/1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