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星期五

朗讀的奇妙 - 邵頌雄

朗讀的奇妙 - 邵頌雄

朗讀的奇妙 - 邵頌雄

當一個講求實用、實利的國度內,「文明」的標準就是不用帶現金上街而能以手機付款時,許多有意義但不「實際」的東西都會被貶為「多餘」、「離地」或「不合時宜」。陪伴孩子看書、為他們朗讀,可能就是其中一例。
港童日常功課堆積如山,另有音樂舞蹈繪畫運動等活動,把課餘時間排得密擠擠的。家長都為應付畸形教育環境而扭盡六壬,確保孩子儘快完成家課、儘早考獲級別文憑或贏得競賽獎項。殫精竭慮地與制度搏鬥後,跟分數、獎項無關的,便自動歸類為「非實際」一環,有時間也留給孩子娛樂一下、自己休息一下。課餘閱讀嘛,大概只擔當「可有可無」的角色,充其量規定孩子每天閱讀時間就是了,何須「朗讀」來多此一舉?
若社會上下都抱持這種生活態度,一切都只有導往功利一途,所謂「潛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淪為虛無飄渺的離地理念。誰肯花時間來做這類「無實效」的工夫?兒童文學,是否只是互聯網年代之前閒來無事的人才會去讀?甚麼《納尼亞傳奇》、《哈利波特》,只消上維基百科看看就知其故事內容了,不然找個電影版來看也行,不是快捷省時得多嗎?
對執持功利思維的人,我亦唯有更功利地解釋:所謂「朗讀」,只是「read aloud」之意,沒有競賽成分,跟幾十年來香港流行的「朗誦」不同;我從小學雞年代開始,已被校內準備朗誦比賽的高亢聲調和表情嚇怕,幾十年來對這門「藝術」的鑑賞能力毫無進化,但卻仍可熱衷「朗讀」。為孩子朗讀,是低風險而高回報的長遠投資,而且回報率之高,絕不是追求「立竿見影」的短線回報所能及。閱讀對孩童的啟發,固非填鴨式的死背硬記所能賦予,而跟孩子一起朗讀的「利益」,也是唯重實際者所難想像。
朋友去年在Facebook上開設了專頁「朗讀的奇妙」,提倡為孩子朗讀。當然,他也一直身體力行,每天與孩子一起唸讀各種中英書本。這份無私的推廣,值得嘉許。我見過不少家長,整天埋怨孩子不愛讀書,但家裏卻連像樣的書也欠奉,自己則整天拿着手機不停讀微信上的垃圾信息。我們無理由期許這種環境長大的兒童,都能「天賦異禀」地愛上閱讀。在這個資訊爆棚的年代,為孩子朗讀,幾乎是帶領他們發展閱讀興趣的「不二法門」。
朗讀者負起的角色,猶如嚮導,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也能開展他們對不同作家或圖書類型的認識;同時,朗讀的節奏、情感,亦為孩子植下對文字的觸覺,也鋪下陳詞演說的基礎。也許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書本的內容、按照孩子的理解和觀點,引導他們探討情節如何鋪排、事態發展的轉捩點,由是逐步建立宏觀的思維、待人處世的價值觀、培養分析和批判等思考能力。
除一些炒雜碎式的專欄文章結集外,大部分書籍都具備一定的架構、呈現有連繫性的內容。讀完、過整本書後,把書合上,嘗試整理出論述的脈絡,也是一種思維訓練。這個時代,不愁為孩子提供資訊,須多加留心的,反而是如何訓練他們具備組織能力和思考能力。好好地讀一本書,跟不停地猛啃手機上的信息,是兩碼子事;前者可以是孕育智慧的搖籃,後者則為滋生愚笨「巧股」的溫床。
再者,朗讀於我而言,也是一種極為享受的親子活動。近月的傍晚或周末,若非功課纏身,兩位小兒便會圍在我兩旁,一起讀着去年聖誕購下的三冊插畫版《哈利波特》。我習慣讀讀停停,遇到一些饒富詩意的描述或別出心裁的文句,便會順便解釋其衍詞用字或句子結構。大兒子是書迷,也是「哈利迷」,小三那年已讀畢七卷《哈利》,然此番重讀,還是趣味盎然。至於小兒子,向來無論如何精力充沛地到處搗蛋,一旦要他打開書本來讀,不消兩分鐘便呵欠連連;但對於近月的朗讀,他卻出乎意料地投入,幽默處笑個不停、緊張處屏息凝神。或許,這就是「朗讀的奇妙」。
早晚有一天 ,孩子不再是圍在身邊的小寶寶。為他們朗讀,最多不過是十年前後的光景。好好珍惜這段時光,也為他們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