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土地短缺是人祸——马光远

 

土地短缺是人祸

作者[马光远] 发表于[2013-9-30 11:42:00]

  国土部最近召开了13个省份和16个城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国土部一副部长在座谈会上要求,供需紧张的一线城市要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平抑地价,务必做到年内不再出“地王”。
  “地王”年年有,今年尤其多,特别是9月份,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地王”频出,这种火热的状况,在中国房地产10多年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而“地王”出现后的直接效应,则是将那些已经少而又少处于观望状态,对房价的回归仍然抱有一丝幻想的人的心理防线彻底摧毁。


  今年再也没有人讨论是否会有“金九银十”,就是一个明证,除了极个别的人士,房地产市场已经很难寻觅空头。这种状况的确可怕。
  在谈及“地王”产生的原因的时候,这位副部长总结了四点:一是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土地需求大;二是有实力的大房企加大了对优质地块的争夺;三是地方政府默许甚至助推出现高价地;四是一些地方在债务压力下,集中推出优质地块。而其中的最后两点,恰恰是笔者想重点谈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土地市场的供应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各个城市的土地出让方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唯一的出让方,对整个土地市场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就全国而言,尽管名义上每年都要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并要求各地执行,但实际上,各地政府都会根据市场的冷暖决定什么时候供应地,供应多少土地,以什么价格供应土地。
  在房地产市场红火的情况下,土地溢价率高,地方政府会加大增加土地供应,而在房地产调控收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减少供地,更不会拿出优质地块拍卖,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使得地方政府的卖地收益最大化。
  以9月份北京以及长三角出现的四大“地王”为例。在9月5日长三角三大地王横空出世之后,笔者关注到业界对此的评价是,开发商对后市看好。但事实上,无论是北京出现的地王,还是长三角的地王,和以前的“地王”不同,并非开发商经过激烈的竞拍而产生的,9月份的地王,完全是各地政府“放”出来的。
  北京农展馆地块,位处CBD黄金地段,任何时候放出来,都恐怕是当仁不让的单价地王;上海徐家汇地块,拍卖底价就高达175.26亿,远远高出上海“前地王”92亿的身价,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溢价,这个地放出来,就是上海的地王。而杭州华家池地块,被称为杭州“最后一块黄金地块” ,产生杭州总价地王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从上述四个地王的竞拍情况看,参拍者没有几家,远远谈不上激烈,上海徐家汇地块,溢价只有24%,远低于上海今年土地拍卖的溢价率。所以,9月份的4个地王,绝对不是开发商制造,而是各地政府的杰作。
  就此而言,国土部这位副部长总结的“地王”产生的四点原因,特别是最后两点原因,可谓抓住了中国土地供应最本质的问题:“地王”不是开发商制造的,而是地方政府制造的,最多算一种合谋。
  那么,在今年9月份地方政府为什么都集中推“地王”,笔者认为,可能的答案有:
  第一,今年房地产市场火热,土地市场更是创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最为火爆的一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了2万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肯定将突破千亿大关,地方政府推地的热情空前高涨;
  第二,上半年房价的飞涨,使得房地产聚集的风险加大,看空房价着越来越多,特别是,香港的李嘉诚沽空内地一些物业更是被视为看空房地产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继续营造房地产火热的气氛,通过推出黄金地段的地块,放出地王,继续强化房价看涨的预期,为明年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热打伏笔。
  第三,每年的四季度都是政策的敏感期,政策多变,地方“两会”要召开,免不了各种质疑意见,要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个交代。
  国土部要求“供求紧张的城市年内务必做到不出地王”,很多人认为做不到,但我认为肯定能做到。
  就今年而言,土地市场最热闹的阶段肯定已经过去。地方政府一般不会选择在第四季度推出优质地块刺激市场神经。但关键是,在土地供应基本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今年不出“地王”,不等于明年不出;今年不出“地王”,也不等于土地市场的预期从此改变。土地市场的冷暖,仍然牢牢地控制在地方政府的手中。只要土地出让方只有一家,他们就会通过“饥饿营销”制造土地短缺的恐慌,这是短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基本原理。
  以今年的土地供应为例,尽管“国五条”要求的土地供应是15.08万公顷,是过去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1.5倍。然而,在过去三年,由于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很多城市大多没有完成土地供应计划。近三年全国住房土地供应的情况是:2010年计划供应18.47万公顷,实际完成12.54万公顷;2011年计划供应21.8万公顷,实际完成13.59万公顷;2012年计划供应17.26万公顷,实际完成16.03万公顷。
  数据还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广州和深圳连续四年没有完成供应计划,上海三年,北京两年没有完成供地计划。没有完成的比例大体占计划供应量的30%到40%,这些土地,就被地方政府“屯”起来,等市场好转的时候再拿出来。
  因此,要根本上改变大家对土地市场的预期,恐怕不是人为的叫停“地王”,而是应该真正反思我们的土地供应制度。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而言,居住用地出现短缺是不正常的,日本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67%的国土被森林覆盖,即便如此,盖房子的地并不稀缺。中国活人没地盖房,死人没地埋,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短短10多年的时间,很显然,这是制度因素,而绝非自然因素,是人祸,不是天灾。
  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基本制度下,避免出现人为的土地短缺仍然有很大的制度空间。比如,可以让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再比如,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延长土地使用期限,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买卖,改变土地供应独此一家的完全垄断状况;再比如,打击开发商囤地,目前开发商囤积的土地,足够开发至少6年,如果盘活土地存量,人为导致的土地稀缺的恐慌也会缓解;另外,还可以学习上交所深交所股票交易的形式,设立土地交易所,每天定时交易,减少政府对土地供应的控制。
  不在土地供应的基本形式上探索出路,只是人为的短期叫停“地王”,是很难改变预期的。这无异于下面不断加柴填火,却又要求上面锅里的水不沸腾。

土地短缺是人祸——马光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